廣東肇慶的會場內,200余位農機從業者齊聚一堂,聆聽專家描繪智能綠色農機的發展藍圖。而窗外,一場關乎中國農機產業命運的深刻變革,正悄然到來。
行業同仁常有這樣的體會:農機設備日益智能,卻仍難免“鬧脾氣”,令人既愛又恨。“大而不強”,已成為當前農機行業必須直面的現實。在智能綠色轉型的道路上,我們既看到曙光,也面臨挑戰。
行業現狀:規模背后的真實差距
中國自2012年起便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機制造與消費國。農業農村部網站發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》曾指出,預計到2025年,全國農機總動力將突破11億千瓦。然而,規模背后隱藏著產業結構深層次的矛盾:低端產品產能過剩,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。
技術層面的差距更具沖擊力。國內某權威機構曾做過一項調研,國產300馬力以上拖拉機關鍵液壓件、傳動系統的進口依賴度超過60%,智能農機的傳感器、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仍低于50%。這不僅推高了制造成本,也為產業鏈安全埋下隱患。
政策引導:“優機優補”精準發力
面對上述困境,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聯合推出“優機優補”政策,精準施策。例如,200馬力以上具備動力換擋或無級變速功能的拖拉機,補貼上限可達25萬元。與此同時,對高能耗、低效率的傳統農機逐步減少補貼,直至退出目錄。政策導向明確,旨在淘汰低端產能,推動產業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轉型。
政策效果已初步顯現。2025年1—5月,前5強企業占據輪拖市場56%的份額,行業前20強企業銷量占比近80%,市場份額加速向龍頭企業集中。
技術突破:從追趕到并跑
近年來,國內農機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顯著進展。無級變速、大喂入量收割等核心技術實現突破,國產化替代率穩步提升。
針對丘陵山區等特殊地形,行業研發出適應性強、作業效率高的專用設備,有效降低作物損傷率,助力節本增效。智能農機普及率也持續提高,無人駕駛、精準作業等技術從概念走向實用。
產業鏈協同:構建健康發展生態
智能制造離不開全產業鏈的協同。當前,行業正積極構建智能生態圈,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。
在核心零部件領域,國內企業通過比例閥、多功能組合閥等技術攻關,不斷提升產品可靠性與智能化水平。頭部企業牽頭組建“研發共同體”,整合上下游資源,推動產業鏈整體升級,降低創新成本,加速技術迭代。
挑戰仍存:轉型期的陣痛
當前農機市場面臨多重挑戰。傳統機型需求增長放緩,價格競爭加劇,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。成本上升與資金周轉壓力也持續困擾行業發展。
在智能化轉型過程中,企業分化明顯。頭部企業憑借技術優勢實現逆勢增長,而中小企業則面臨較大轉型壓力。關鍵零部件的可靠性、智能系統的穩定性等方面,仍需持續投入與攻關。
未來方向:智能綠色的發展路徑
政策持續引導產業向高端、智能、綠色方向轉型。“優機優補”等精準政策正加速低端產能退出,推動結構優化。
國際化布局成為新的增長點。中國農機企業通過提升產品可靠性與性價比,積極開拓海外市場,實現從“走出去”到“走上去”的跨越。
未來競爭不僅是單機性能的比拼,更是產業鏈生態的較量。智能農機滲透率將持續提升,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。
破局之道:寒冬中的生存法則
2025年上半年,農機市場呈現“旺季不旺”的特征,整體表現低于預期。價格戰加劇,傳統機型需求疲軟。然而,頭部企業卻實現逆勢增長。兩極分化的背后,是產業邏輯的根本轉變。“優機優補”政策降低了企業研發成本,引導資源向高技術、高附加值領域集聚。
腰尾部企業則面臨更大壓力。自然災害、供應鏈波動、成本上漲等因素疊加,導致部分企業業績承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