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正值“三秋”生產關鍵期,連續陰雨天氣給鄒城市農業生產帶來不小挑戰。面對田間積水、糧食難收難儲等問題,鄒城市通過一系列舉措,將豐收在望穩穩變為顆粒歸倉。
“這幾天下雨,地里積水多,普通輪式收獲機根本下不了田,往年遇上這天氣,只能靠人扛肩背搶收,一天也收不了幾畝。”在嶧山鎮賈洼村的農田里,種植大戶賈金龍望著穿梭作業的履帶玉米收獲機,語氣里滿是踏實。機器轟鳴聲中,玉米稈切割、摘穗、清選、收集工序一氣呵成,一根根完整的玉米源源不斷傳入谷物倉,即便田間泥濘,作業進度依舊有條不紊。
這臺讓賈金龍安心的履帶收獲機,這幾天成了鄒城農機市場的搶手貨。在當地一家農機銷售公司院內,剛剛到貨的幾臺履帶式玉米收獲機前圍滿了咨詢的農戶,經銷商一邊演示機器性能,一邊向農戶介紹履帶收獲機在當前天氣狀況作業的優勢。據經銷商透露,受連日降雨影響,鄒城市農機中心早早提醒其提前備貨,這批機器上線后很快就被訂購一空。
履帶式收獲機之所以受青睞,核心在于其能破解濕地作業難題。相較于傳統輪式收獲機,履帶設計大幅降低接地壓強,即便田間積水沒過腳踝,也能輕松穿梭,避免了機器陷車、作業停滯的情況。在鄒西地區秋收主戰場,一臺臺“履帶鐵牛”往來穿梭,將原本可能因陰雨爛在地里的玉米及時收回,為農戶守住了糧袋子。截至目前,鄒城市在用履帶式玉米收獲機超過150臺,成為濕地搶收的主力軍。
烘干設備連軸轉 糧食歸倉不發愁
“秋收既要收得快,更要儲存好。”鄒城市農機中心生產科科長李越的話,道出了秋收后半程的關鍵。連續陰雨天氣下,剛收獲的玉米濕度大,難以晾曬變干,成了種糧大戶的煩心事——人工晾曬不僅費時費力,一旦遭遇持續降雨,糧食還容易霉變,損失不小。
如今,這一難題在鄒城正逐步得到化解。在石墻鎮勤滿倉農機合作社,5臺現代化烘干設備正開足馬力運轉,鏟車將剛收獲的新鮮玉米送入烘干塔,經過精準控溫烘干處理,金黃色的干玉米源源不斷傾瀉而出,散發著糧食的清香。“以前收了玉米到處找地方曬,遇到連陰雨真是愁得睡不著。現在直接送到烘干中心,省心又放心。”種糧大戶劉超捧著剛烘干的玉米,臉上露出了笑容。
為最大限度減少糧食霉變損失,鄒城市農機中心引導全市19處糧食烘干中心(點)應開盡開,所有烘干設施設備24小時滿負荷運轉。與此同時,當地近年來持續推廣建設大型烘干中心,目前全市糧食日烘干能力已突破2600噸,可處理玉米、小麥等多種糧食作物,還配套建設了標準化倉儲設施,單倉可存儲數千噸糧食,不僅縮短了糧食處理時間,更大大降低了霉變風險,提升了糧食品質和市場競爭力。
烘干中心的運營還帶來了糧食銷售模式的創新。鄒城市慶豐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推出“糧食銀行”模式,是指糧食烘干、代存一條龍服務。濕玉米烘干后,農戶既可直接出售,也可根據自身意愿選擇代存服務,合作社僅收取少量管理費,農戶可隨時按市場價決定銷售或繼續代存,切實解決了存糧缺場地、損失大、費時費工等難題。
“現在玉米出了地頭就能變現,收入更有保障了。”不少農戶對這種模式贊不絕口,既節省了時間成本,又避免了晾曬過程中的損耗,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現代農業服務的便利。
“三秋農時不等人,機器買回來要是等上牌耽誤了作業,損失可不小。” 這曾是不少農戶購機后的擔憂。
今年,鄒城市農機中心精準破解這一痛點,將農機上牌、購置補貼申領、跨區作業證辦理、駕照申領4項高頻業務整合為 “一件事” 辦理,線下流程僅需10多分鐘,還支持手機線上操作,讓農戶購機后能第一時間投入生產。“我上午買的履帶機,在咱政務服務中心農機分中心接著就掛上牌了,下午就能下地干活了,現在的政策太給力了!”中心店街道大元村的姜偉感慨道。
除了優化辦事流程,當地農機部門還構建起全方位、多層次的應急保障體系。針對復雜天氣可能引發的突發情況,農機部門提前布局,組建32支玉米機收應急隊伍,儲備260臺應急農機,4支聯絡指導組分赴各鎮街開展“零距離”指導服務,累計檢修各類農機具4200余臺套。同時,協調4家重點農機經銷企業加大履帶式收獲機備貨力度,根據各鎮街實際需求動態調整機具調度方案,確保濕地搶收不斷檔、不誤工。
精準施策的背后是鄒城市對農業服務能力的持續深耕。近年來,該市穩步推進 “提升防災救災能力暨加快培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” 省級農村改革試驗試點任務,目前已建成10家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,今年還將繼續遴選6家。區域農機服務中心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,有效整合了農機資源、優化了服務流程,顯著提升了區域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率和防災減災能力,為應對極端天氣、保障農業生產筑牢了制度基石。
鄒城市農機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將繼續加大烘干設施建設力度,完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,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。通過持續科技賦能、推進綠色發展,全力保障糧食顆粒歸倉,讓現代農業紅利惠及更多農戶。